供应蛇蜕 龙衣 |
||||
产品编号: | P0229293 | CAS号: | ||
分子式: | 分子量: | |||
EIENCS: |   |   |
蛇蜕
英文名:PERIOSTRACUMSERPENTIS
别名:
龙子衣、蛇符、龙子单衣、弓皮(《本经》),龙皮、龙单衣、蛇筋、蛇附(《吴普本草》),蛇皮(《雷公炮炙论》),龙子皮(《别录》),蛇蜕皮(《药性论》),蛇壳、蛇退(《纲目》),龙衣(《分类草药性》),青龙衣(《浙江中药手册》),长虫皮(《河南中药手册》),白龙衣(《山西中药志》)。
概述:
本品为少常用中药,“神农本草经”列为下品。蛇蜕的原动物极多,凡银白色或淡棕色者均可入药,目前商品多是动物游蛇科黑眉锦蛇ElaphetaeniurusCope、锦蛇E.carinata(Giinther)和乌梢蛇Zaocysdhumnades(Cant-or)等多种蛇类自然脱下的皮膜。
产地分布:
主产于浙江温州、金华、兰溪,广西平乐、容县,四川江、达县、江津,江苏南通、镇江、苏州,福建宁化、漳州、上杭,安徽阜阳、六安,陕西安康、商雒,云南思茅、德宏等地,以浙江、广西产量最大,销全国并出口;此外山东、湖南、湖北、河北、河南等地亦产。
形态特征:
1、黑眉锦蛇:全体呈圆柱形,长约1.7米。缺少附肢,也没有独立的颈部,躯干与尾部以腹面横裂状的泄殖腔孔为界。全身被复鳞片。头部为成对的大鳞。吻鳞宽稍大于高。鼻间鳞宽比高大,外缘包至头侧,长为前额鳞长的一半。前额鳞与上眼前鳞的缝合线比和额鳞的缝线要长些。额鳞的长比两颅顶鳞间的缝合线短。颅顶鳞的长比自吻端至额鳞前缘的长还要大些。鼻孔圆而大,位于两鼻鳞之间。颊鳞上缘椭圆形,长大于高。眼前鳞2片或3片,不与额鳞相接。眼后鳞2片,少数为3片,前颞鳞2片,个别有1或3片,上面一片甚小。后颞鳞3片,少数为2片,上唇鳞9片,偶有8片或10片者,第4、5(或第5、6片)入眼。前颏鳞比后颏鳞稍宽而短,与前5片下唇鳞相接。下唇鳞11片,第7片最大。体鳞25-25-19行,少数有23-23-19行或26-25-19行。其外侧的7行鳞片光滑。余有微弱起棱。腹鳞233-259片;尾下鳞84-111对。背面呈橄榄色,有4条黑色纵纹。自颈向后呈绳梯状斑纹。每纹中间有1-2鳞长的间隙。梯状纹向后渐次缩小。体侧的黑色纵线在前呈不规则的黑斑点,到后半部黑斑渐次放大,成高约4-4.5鳞宽的黑色纵带,向后再渐次增高。黑带中间每隔4鳞有白色小点3-4个,垂直排列。至尾部成4条黑线,位于体侧及腹鳞外缘。尾背黄色,尾下及体侧淡黄色。头部褐黄色,从颊鳞至最后的两个上唇鳞的上半部呈黑色横斑,状如黑眉。上下唇鳞及前后颏鳞,腹鳞的前20余片均呈淡黄色。喜生活于家室内,以老鼠、麻雀、昆虫及蛙类为食。性凶暴,扰乱时昂首张口,"呼呼"发声。卵生,产卵在石块泥土底下,或房屋墙基的洞穴内。
2、锦蛇:陆栖的爬行动物,全长可达1.8米。头部比颈部稍大。眼亦大,其长径约为其眼的前缘至鼻孔的距离。高比眼下缘至上唇边还高。吻鳞宽大于高,从背面看可以见到。鼻间鳞长宽略相等。前额鳞宽大于长,两鳞间的缝合线很明显的比鼻间鳞长。额鳞前方稍宽于后方。颅顶鳞宽大。前鼻鳞狭长,后鼻鳞宽广,鼻孔位于两鼻鳞之间而稍向后,鼻孔大,几与上下缘相接。眼前鳞2片,有时3片,极少为1片。眼后鳞2片。前颞鳞2片狭长;偶有3片者。后颞鳞3片短而宽。上唇鳞8片,第4、5两片入眼;第7片最大。颊鳞1片,偶有2片者;下唇鳞10片,前5片与前颏鳞相碰。前颏鳞比后颏鳞大。体鳞23-23-19行。除最外一、二行鳞列光滑外都起棱。腹鳞215-226片,肛鳞2裂。尾下鳞84-101对。背面呈黄绿色,体鳞黄底黑绿。体之前半部有不规则的横斑纹。后半部没有黑色横斑;各鳞片因有黑缘的关系,故呈网纹状。腹面散生不规则的黑色斑纹,向后渐次增浓,至腹鳞前缘呈黑色。头顶黄色较浓。各鳞片间的缝合线均呈黑色。唇鳞黄色,各鳞片后缘黑色。喉及颈部下面黄色。高山及平原区域都极普遍,性活泼,动作很快。以其他蛇类作食料,甚至吃自己的小蛇,亦吃鸟类的蛋及鼠类。有一股奇臭,无毒。
3、乌风蛇:陆栖的爬行动物。体极长,可达20米。吻鳞从背面观察可以看到。鼻间鳞宽大于长,其与吻鳞的缝合线远较与鼻鳞的缝合线为短,前额鳞大,两鳞间的缝合线等于从其前缘至吻鳞的距离;宽大于长,外缘包至头侧。额鳞前大后小,长与鼻间鳞和前额鳞的和相等。眼上鳞宽大,长与其额鳞前缘至吻端的距离相等。鼻孔大,椭圆形,位于二鼻鳞中间。颊鳞1片,与第二第三片上唇鳞相接。眼前鳞二片,少数为3片,上缘包至头背。眼大;眼后鳞片2。前颞鳞2片,少数为1或3片,后颞鳞2片,少数3片;前列的狭而长。上唇鳞8片,第4、5两片入眼;第7片最大,前颏鳞比后颏鳞短与前5片下唇鳞相接。后颏鳞与第一腹鳞间有小鳞一对。下唇鳞10片,少数9片或11片,第6片最大。体鳞16-16-14行,少数为17-14-14行。从颈的后部起背中央有2-4行,鳞片起棱。由2行渐次增至4行。腹鳞186-205片。肛鳞二裂。尾下鳞101-128对。体背呈青灰褐色,各鳞片的边缘黑褐色。背中央的二行鳞片呈黄或黄褐色,其外侧的二行鳞片则呈黑色纵线。上唇及喉部淡黄色。腹鳞灰白色。其后半部则呈青灰色。
生活于丘陵地带及田野间,常见于路旁草丛中,或近水边。主要以蛙类为食,但亦吃鱼及壁虎。无毒。行动极敏捷。由于体色及行动快迅如风,故名乌风蛇。
生态环境:
蛇生活在山上、树林里、田野中,甚至于在水里。
它们通过食物链的关系互相依存、互相制约。一旦食物链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,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受到严重影响。青草——蝗虫——蛙(鼠)——蛇——鹰,这就是其中的一条食物链,如果人类无节制地捕猎野外的蛇,蛇就越来越少,导致森林、草地和农田的鼠害越来越猖獗,鼠害和虫害给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,生态环境就会受到严重破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