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品中心

供应钩藤 双钩藤

产品编号: P0229242 CAS号:
分子式: 分子量:
EIENCS:    

   钩藤

别名:
    吊藤、钩藤钩子、钓钩藤、莺爪风、嫩钩钩、金钩藤、挂钩藤等。
概述:
    钩藤为常用中药材,药用历史悠久,为中医儿科要药。

    本品为茜草科植物钩藤[Uncaria rhynchophylla(Miq.)Jacks.]、大叶钩藤[Uncaria macrophylla Wall.]、毛钩藤[Uncaria hirsuta Havil.]、华钩藤[Uncaria sinensis(Oliv.)Havil.]、无柄果钩藤[Uncaria sessilifructus Roxb.]的带钩干燥茎枝。为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1990年版收载。

    钩藤始载于魏晋《名医别录》,《新修本草》载:"钩藤出梁州(今陕西汉中)。叶细长,其茎间有刺,形若钩钩。"从描述及产地看,原植物应为今之钩藤[ Uncaria rhynchophlla (Miq.)Jacks.]。梁陶弘景曰:"钩藤出建平(今四川巫山、湖北恩施)。亦作吊藤。疗小儿,不入余方。"宋寇宗 在《本草衍义》中谓:"湖南、湖北、江南、江西山中皆有之。藤长八九尺或一二丈大如拇指,其中空。"从陶弘景和寇宗 的记载看,其时用的钩藤原植物除钩藤外当有华钩藤[U.sinensis(Oliv.)Havil.],《本草纲目》载:"钩藤其刺曲如钓钩,故名。或作吊,从简耳。"又载:"状如葡萄藤而有钩,紫色。古亦多用皮,后世多用钩,取其力锐耳。"《植物名实图考》载:"江西、湖南山中有之。插茎即生,茎叶俱绿。"《本草纲目》和《植物名实图考》所附钩藤图和现今钩藤(U.rhynchophlla )一致。显然传统使用的钩藤以钩藤和华钩藤两种植物来源为正品。
产地分布:
    钩藤分布于广西、广东、云南、福建、湖南、江西、浙江、贵州、四川、湖北、安徽、陕西。大叶钩藤分布于广西、广东、云南、海南。毛钩藤分布于广东、广西、福建及台湾。华钩藤分布于广西、湖南、广东、贵州、四川、湖北及甘肃。无柄果钩藤分布于广东、广西及云南。

    钩藤商品主产于江西宜春、清江、黎川、乐安、金溪、永修;广东韶关、花县、从化;浙江临安、淳安、江山;福建宁化、沙县、龙西;广西凌云、昭平、上恩、兴安、三江、田林、龙州;云南富宁、广南、勐腊;四川宜宾、旺苍;安徽青阳、东玉;陕西镇巴、镇坪。
形态特征:
    1、钩藤 藤本。小枝四棱柱形。叶对生,纸质,椭圆形,罕有卵形,长6-10厘米,宽3-6厘米,基部宽楔尖,上面光亮,略呈粉白色,干后变褐色;叶柄长8-12毫米;托叶2深裂,裂片条状钻形,长6-12毫米。头状花序单个腋生或为顶生的总状花序,直径2-2.5厘米;总花梗纤细,长2-5厘米,中部着生几枚苞片;花5数;花萼长约2毫米,被小粗毛,萼檐裂片长不及1毫米;花冠黄色,长6-7毫米,仅裂片外面被粉末状柔毛。蒴果倒圆锥形,长7-10毫米,直径1.5-2毫米,被疏柔毛。

    2、大叶钩藤 本种与钩藤区别点为:小枝稍扁,幼时与钩同被褐色粗毛。叶革质,宽椭圆形或长椭圆形,长10-16厘米,宽6-12厘米,基部圆形或心形,下面被褐色短粗毛。头状花序直径4-4.5厘米;总花梗被黄色粗毛;花5数,被褐色粗毛,有香气;萼裂片条状披针形,长约3毫米;花冠淡黄色,长约15毫米。蒴果具明显的柄,纺锤形。

    3、毛钩藤 本种与钩藤区别点为:小枝初时与钩同被粗毛,以后毛逐渐脱落。叶革质,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8-12厘米,宽4-7厘米,基部圆形或浅心形,下面被疏长粗毛。头状花序单个腋生或顶生,直径4.5-5厘米;总花冠淡黄成淡红色,长1.5毫米,外面密被粗毛。蒴果纺锤形,长10-12毫米,直径约5毫米,被疏粗毛。